文 / 李嘉华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3年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表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日,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很他重要”的经济改革设计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一个论坛上也提出:经济改革应特别注重准确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关系,政府应该创造好的法制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据统计,自今年初政府换届以来,国务院已几次下文,合计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目的是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政府与市场到底维持一种什么关系会比较和谐?
纵览世界市场经济诞生至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现了三种理论与模式:一种是小政府取向,一种是大政府取向,还有一种是有限政府取向。但经过世界五、六百年的历史反复,总的来看,市场作用是最基础的,不可动摇,现在问题已经集中在如何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与政府对市场的合理干预之间的平衡点上,因为任何经济市场都会有多过头和少过头的时候,一旦市场效率受到深度伤害,资源已被极大浪费,反而就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初衷与理想。如果能够有一种力量,在市场即将失衡或已失衡的初期,像医生治病一样,恰到好处地干预一下,使市场不至于沦落到“重度昏迷”和难以调和、不可医治的程度,从效率上讲,那将是非常理想的。
然而,这种力量也不能在市场中老是频繁出现,总在干预及折腾,否则就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和伤害了。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具体操作上相当复杂,实际上是太难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朝历代的管理阶层的精英,似乎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把这条“小鲜”煎得还像“鱼”形的,就没几个,宋朝的欧阳修、苏轼曾慨叹说 “自古在昔,治少乱多。自宋以降,亦复如是……”。
其实,不管怎么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考虑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和不喜欢被折腾。政府最高明之处应是加强立法与执法,是设计、提供和维系一套制度体系,起到保护财产、维持秩序、调解纠纷、伸张正义、预防腐败等功能。在这套制度体系下,任何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就会对社会有利;在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时,就会对自己有害。人们明确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的收益,从而自动地按照他们自己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来行事,这样的话,就是真正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作用,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成员在有序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繁荣、稳定起来。
0
推荐